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六年来我县教育改革与发展
取得巨大成绩和基本经验

http://www.bjyongji.com    时间:2016-04-28 15:19:38    来源:嫩江政府网

县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科学决策下,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本质特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县战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我县教育事业进入了最快最好的发展时期。

一、六年来我县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六年来,我县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集中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各项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办学条件日趋现代化;二是教育改革全面推进,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一基础教育特别是“两基”工作成绩显著,全民受教育水平大大提高。

1997年以前,嫩江县的基础教育十分薄弱,仅仅普及了初级中等教育,文盲、半文盲人口占1.2%。从19972002年将近六年时间,是我县实现“两基”、巩固提高“两基”成果最为关键的时期。县委、县政府坚持“两基”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不动摇,对教育倾注了巨大的心血,不断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据详尽统计,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和各乡镇政府压缩其它开支项目,对义务教育累计投入达3亿多元,新建城乡中小学教学楼25栋,平房校舍22栋,面积达12.7万平方米,各种教育教学设施设备购置更换一新,全部达到国家和省规定标准。到1998年,我县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通过国家检查验收,“普九”巩固率达到98.8%以上,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0.01%以下。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偏远农业县份来说,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受到了国家和省高度赞扬,1999年获得国家和省 “两基”先进县荣誉称号。实现“两基”目标后,县委、县政府对教育工作尤其是控制中小学生辍学工作丝毫不放松,加强政府领导和统筹力度,依法治教,在教育局和各乡镇党委、政府的努力下,坚决遏制了农村初中生辍学严重反弹的现象。 20029月我县以全省优秀的成绩通过了“两基”国家复检验收,伊拉哈镇、前进镇成为黑河市仅有的两个省级教育强乡镇,进一步巩固了“两基”高水平、高质量。

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迅速。1998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把高中教育发展与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统筹考虑,把高中学校建设纳入全县“十五”发展的总体规划,举全县之力创建省级示范高中,高中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是充分发挥高级中学的优势,以“人才立校、科研兴校、合作强校”为宗旨,把争创省级示范高中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在高级中学建设上给予政策倾斜,拓宽融资渠道,五年来,共筹集、投入建设资金达1.7亿。从1998年至2003年高中先后实施了教学楼维修改造工程;3,100平方米的体育馆和运动场改造工程;新建 8,100平方米的学生宿舍、食堂、商服以及教工住宅楼,7,200平方米的科技实验楼, 3000平方米新教学楼,筹建新宿舍和教工住宅楼;开展校园美化工程,硬化操场、种植草坪1.7万平方米;购置计算机165台,建成了校园宽带网、电子阅览室、备课室、闭路监控系统,理、化、生实验室设备更换一新。经过多年的努力,高级中学办学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办学水平连续上几个台阶。2002年全省示范化高中建设现场会在嫩江召开,嫩江的高中建设和教育工作得到与会的省领导和各地市同行的认可与好评,2003年高级中学将步入省级示范高中行列。二是在加强高级中学建设的同时,县委、县政府还致力于其它普通高中学校的发展,优化普通高中办学模式,加强师资和硬件设施建设,其它3所普通高中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三是提高高中阶段教育办学效益,把为大专院校输送合格新生和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人才作为学校的办学宗旨。据统计,县高级中学和其它各高中学校高考升学率几年来平均在85%以上,比1997年的平均60%提高了近25个百分点,19972003年全县各高中学校为上级院校输送新生2336多人,为嫩江本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合格毕业生5000多人,促进了县域经济和全民素质的提高。

基础教育的发展为提高全县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奠定了重要基础。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与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我县每10万人中具高中程度的由8039人上升为10021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23344人上升为43061人;青壮年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90年的6年左右提高到2002年的8.5年左右。

为了进一步推动新世纪我县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2002年根据国家和省、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县委、县政府决定对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实行以县为主的体制,将中小学教师工资管理权限收归到县,确保了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同时将乡镇教育人事和财务管理也上收到县实行统一管理,实现了教育“三保”,使我县农村义务教育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

(二)大力发展职业和成人教育,基本建成结构较完整、专业门类齐全的职业、成人教育中心。

过去,我县教育结构相对单一,几年来,我县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了我县职业、成人教育的发展目标,要求加快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各方面的积极性,坚持面向市场、服务社会,构建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成教育体系;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与劳动就业紧密结合,与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紧密结合;为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服务,为新世纪我县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我县职业成人教育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据统计,到2003年,县职教中心各级各类在校生达1164人,是1997年的两倍,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从1997年到2003年,我县中等职业教育(职业高中、成人中专、普通中专)培养了4500名毕业生,成为我县经济建设和社会文明建设的主力军。

成人教育围绕着继续教育、岗位培训、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各种培训的需求。19972003年,全县共有3万多人次参加了各种成人技术短期培训,现仍有1500余人正在接受培训。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创新的重要内容,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是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经济建设对知识、人才、劳动者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

我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着力解决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全面推进了素质教育。把改革课程、教材和考试评价制度作为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为了体现时代要求,紧密联系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根据国家制订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我县从2002年全面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对全体教师进行了通识培训和课标培训。从2003年暑期开始,新的课程和教材将在起始年级开始试验推广,到2005年,全县将全部启用新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验在高级中学也取得很好的效果。中小学考试评价制度正在按照保证中小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全面发展的要求推进,特别是初中升高中配额制录取受到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和领导好评,这种做法和经验也得到了推广。

 教育信息化水平大大提高,推动了教育现代化进程。

几年来,我们不断加大信息技术教育硬件建设和资金投入力度,6年来累计投入达1000多万元,购置计算机及信息技术教育配套设备2500多台套,有60%乡以上的学校可以接入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职教中心接入了远程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网,36%以上的学校建设了计算机多媒体教室,全县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有了长足发展。目前,在城镇全部中小学、乡镇中学和部分农村小学中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初步具备实施中小学“校校通”的基础设施,高中信息技术开课率达100%,初中达95%以上,小学接近40%;启动建设了2个“校校通”示范学校,高级中学和第一中学的校园网在设备档次和管理使用水平上步入省级先进行列。

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显著提高,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得到进一步改善。

在县委和县政府的关心下,几年来,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一是教师工资增加。根据国家政策多次提高教师的工资标准,兑现教师工资。2003年,全县中、小学教师月平均工资分别由1997年的500元左右增加到1000多元,提高了一倍。教师正在成为越来越具有吸引力的职业。二是教师住房改善。县里对教师住宅建设给予优惠政策,实施安居工程,6年来建设教师住宅楼810万平方米,城镇教师家庭人均住房面积显著提高,超过了城镇居民的平均水平。

多年来,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教师建设,为了提高我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优化农村中小学教师结构,针对农村中小学部分学科教师紧缺等实际情况,2002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在近几年的大中专毕业生中公开招录农村教师。县教育局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通过考试选拔优秀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共招录农村教师65名,全部分配到了乡镇学校任教,整个全过程采取了严格保密、本县回避、纪检监督、司法公证、张榜公布等严密措施,深受考生、家长和全社会的认可和好评。这次公开招聘录用农村教师工作是我县教育用人制度的重要改革举措,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农村教师队伍补充新鲜血液、吐故纳新的有效措施,推动了我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大幅度提高。同时按上级的部署及要求推进和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按照“按需设岗、竞争上岗、按岗聘用”和真正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合理”的原则,在中小学校全面推行定岗定编、职称评聘分开,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和“人尽其才”的任用新机制,结合全员聘任制的推行,实行固定与流动、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用人方式,促进了各类人员合理流动。

加强了师德师风教育,努力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准。培养和建立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始终是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几年来,教育局强化了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职业道德教育,坚定教师爱岗敬业、献身教育的信念,增强依法治教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广大教师成为全社会“敬业、爱业”的表率,成为“文明仁爱”的典范,成为“远离铜臭、远离庸俗、远离低级趣味”的群体。我们还大力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坚持和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推行“尊重的教育”,在学校营造尊重、爱护、相信、鼓舞学生的良好氛围。树立了一批师德师风建设标兵,带动全体教师职业道德和师德师风建设水平的全面提高,重塑了人民教师美好的社会形象。

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一是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从1997年的68.1%50.6%41.3%提高到2003年的98.8%90.7%70.7%。随着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提高教师素质有了制度保障。现在我县小学教师中有大专学历的已经占80%以上,而且还有不少本科和研究生学历。二是认真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培养树立了240多名教学能手和名师,对500多名骨干教师进行了集中培训,对全县3912名中小学教师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全员培训,大大提高了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

(六)合理配制教育资源,改造中小学危房,进一步优化教书育人环境。几年来,我们积极推进了农村学校网点布局调整工作,本着有利于巩固提高“普九”成果,推进农村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学校整体规模效益,减轻财政和农民负担,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我们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立足当前、兼顾长远,量力而行、分布实施、务求实效。在网点布局调整中,特别注意与农村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小城镇建设、与农村中小学危房、薄弱学校改造和规范化学校建设结合进行,根据各实际情况,采取集中办学、联合办学等多种形式和方法进行网点调整。到2003年将59所办学条件差、管理薄弱、布局不合理的学校撤并,实行集中办学,建成九年一贯制学校6所,使全县中小学校由原来的240多所撤并到目前的186所。

为了解决中小学危房问题,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县积极争取省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资金455万元,中小学布局调整专项资金328万元,县政府匹配资金  117万元,乡镇自筹资金40万元,总投入达940万元,几年来共改造学校危房8199平方米,基本解决了威胁广大教师和学生安全的重大问题,也极大的改善了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这些措施对于保障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不断的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学校环境建设、校容校貌既也得到巨大改善。教育局坚持常年抓校园建设与管理不放松,下大力气,搞好校园“五化”建设。针对我县的实际,科学、合理地搞好校园建设规划,几年来逐年加大投入、分步实施。我们还学习和借鉴教育先进地区校园规划和建设的经验,本着立体平面、软硬覆盖、乔灌高低、常青落叶、庭院景点、花草树木和文体设施结合的方针,进行校园环境综合建设。发动师生开展义务劳动,教育学生养成清洁卫生、保持环境的良好习惯。经过我们艰辛的努力,各学校已经成为 “环境最美、文化氛围最浓、精神文明建设最佳”的 城市建设亮点。

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县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几年来,全县人民受教育程度和科学文化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知识贡献,为新世纪我县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六年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经验

六年来,嫩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就来之不易,这是县委、县政府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总揽全局,审时度势,实施科教兴县战略,进一步确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实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的结果,也是全县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与教育工作者努力奋斗的结果。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是我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指针。

回顾几年来教育工作,我们深深体会到,只有坚持以正确理论为指导,才能把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多年来,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精神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指导教育工作,使教育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

邓小平教育理论深刻地指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提出培养“四有”新人的战略目标,为科教兴县战略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极大地推动了教育领域的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也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在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满足人民教育需求等方面的重要使命,是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行动指南。

县委、县政府全面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确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是我县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保证。

县委、县政府把实施科教兴县确定为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为嫩江教育事业的大发展、改革的大推进开辟了道路。同时县委、县政府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嫩江跨世纪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把提学生创新能力摆在重要位置,都有力地推动了我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几年来,教育投入基本得到保证,教育经费逐年实现“三个增长”。到2002年,全县教育经费总投入2457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24.5%。多年来,县人大、县政协始终关心和支持教育的发展,人大、政协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社会各界也关心和支持嫩江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推动教育事业不断跃上新台阶的关键。

我们牢牢把握发展这个主题,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我县是农业大县,人力资源素质相对低下,随着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需求的不断增长,科技进步对人才需求不断强化,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不断高涨,为县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合格的人力资源,是我门教育部门的紧迫任务。六年来,无论是实现“两基”,还是高中阶段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我们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就是坚持发展这个主题不动摇,抓住发展机遇不放松,乘势而上,推动教育快速发展。加快教育发展,坚持“两基”“重中之重”的地位,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和职成教育,注重教育的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调整农村学校网点布局,合理利用有限、宝贵的教育资源,优化了结构、提高了质量效益。坚持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实现教育的公平、公正。我们采取政策倾斜、资金倾斜、师资倾斜,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缩小城乡间、学校间差距,保障平等的受教育权利,采取切实措施,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

 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教育的生机和活力,是我县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

我们不断实践教育改革与创新,坚持与时俱进。改革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全面建立实施“以县为主”的人事管理和教育经费筹措、投入机制,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健康稳定发展。为了进一步增强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们积极启动和推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改变和废弃一些陈旧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严重的应试教育倾向和落后的课程教材体系,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和青少年生动活泼的成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大力推行校长负责制和教师聘任制改革,建立新的富有活力的教师任用、考核机制,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做好准备工作。

从实际出发,以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是做好新时期全县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几年来,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在不断解决新问题、克服新困难的过程中前进的。可以说,教育越受社会重视,对教育的期望和要求也就越高;教育发展得越快,需要我们解决的难点、热点问题就越多;经济社会形势的发展和变化,也不断给教育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几年来,全县教育不断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两基”巩固提高、严重辍学反弹、危房改造、改善办学条件、农村教育经费筹措、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等问题。面对这些改革和发展中的问题,我们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调查研究,开拓进取,不断探索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坚持创新精神,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教育规律,从实际出发,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保持积极进取、坚韧不拔的精神状态,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去实现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

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我们将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奋发有为,扎实工作,大力推进教育创新,以实际行动迎接县十三次党代会胜利召开,努力开创教育事业更加辉煌的明天。

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坚持推进教育创新,一是要坚持和发展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思想;二是要不断清除制约教育创新的体制性障碍;三是要继续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四是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五是要进一步加强交流,不断向教育先进地区学习;六是要适应教育创新的要求,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编辑:郑佳承)